2024年,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95%,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9.6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分别提升0.37个百分点和0.71;我省在中央质量督察考核中获评“A级”,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跻身全国前十。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法治和政策引领,构建质量强省建设支持体系
一是目标导向。2022年底,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北省质量强省建设纲要》,明确质量强省建设2025年进入全国第一方阵、2035年进入全国前列,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二是法律支撑。去年7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湖北省质量促进条例》,湖北成为全国第三个颁布质量促进地方性法规的省份。
三是协同共治。报请省政府将质量强省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由28家增至40家,质量工作协同推进机制更加完善。
四是要素赋能。2024年4月,与省考试院和湖北大学联合推动在全国率先开考质量管理专业自学考试;会同发改、科技、经信、知识产权等部门在全国较早出台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管理办法;与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及银行联合启动“鄂质贷”融资增信业务,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87.29亿元。
二、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是“万千百”质量提升行动。每年推动1万家中小微企业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支持1000家规上企业导入先进管理模式,培育100家质量品牌标杆企业。八年来累计服务企业8.37万家,解决质量技术难题4.06万个,为企业降本增收390多亿元。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聚焦“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实施产业链质量提升省级项目80个,按照“链长—链主—链创”融合、“上游—中游—下游”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的思路,加强共性问题联合攻关和上下游质量一致性管控,探索“一链一策”质量提升模式,形成质量提升共同体。
三是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在全国率先将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纳入省级统计调查制度,实施27个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复制推广标准化应用经验。
三、培育塑造质量品牌,增强质量发展竞争优势
一是培育认定“湖北精品”。印发实施“湖北精品”认定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湖北精品”标准先进性评价、认定通用标准、动态管理等配套制度。先后开展两届“湖北精品”培育行动,共认定“湖北精品”316项,在湖北广播电视台举行大型发布推介活动。
二是培育质量强企强县。建立质量强国领军企业培育库,中铁大桥局集团入选全国首批质量强国领军企业。我省20个县(区)进入全国首批质量强县培育库。
三是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表彰。自2009年起,开展了9届“长江质量奖”评选表彰活动。组织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我省累计获正奖和提名奖13家次。
四、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创新驱动技术支撑
一是标准领航。聚焦人工智能、碳排放实测、碳足迹认证等新兴领域,统筹推进标准技术组织建设和标准体系布局。成立湖北省数字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碳达峰碳中和等3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主导或参与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9项、国家标准制修订100余项,实现关键技术领域标准话语权突破。
二是质量技术“一站式”帮扶。我省在全国首创,并在全省推行质量技术“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集成服务。已累计建成“一站式”服务站和窗口686个、服务企业3.7万家次,为企业节约费用3.26亿元。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总数达到3182项,居中部第一。中部首家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落户湖北,全省已建成国家质检中心34家、省级质检中心70家。近三年每年为企业减免检验检测费用均超过10亿元。
三是“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生态营造。建成湖北市场监管“智慧服务一张网”,破解经营主体“找机构难、找专家难、找服务难”,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网式、便利化服务,已入驻服务机构251家,上架服务2639项,注册用户7443个,达成服务订单1.92万笔。